一旦飲食無憂,山寺的日子就變得愜意了。這里聽不見妻子的潑罵,老丈人的呵斥,丈母娘陰陽怪調的指桑罵槐,看不見那些鄙夷不屑的嘴臉。甄永信似乎又重溫了尊嚴,也就覺得日子有滋有味,超凡脫俗了,甚至對早年自己嘲笑僧侶的種種行為感到后悔,認為是自己無知的一種表現,根本不理解佛門凈界的奧妙。現在不但懂得了,甚至還帶有點兒迷戀,每天清晨,他都早早起身,操辦早膳,打水掃院落,撣去佛面和香案的塵灰,在香爐里焚上一柱香,剎那間,破敗的山寺,就有了靈氣,香客不多,白天里他就有足夠的空閑去翻看書架上的典籍。典籍不少,不過各種經文都引不起他的興趣,倒是經書邊上隨便散放的幾本雜書,挺教他著迷。一套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,不長時間,他就讀了兩遍,而后就看《韜略術》,這本書挺乏味,干巴巴幾個詞條,倒是詞條后的案例補釋,看上去有些意思。一天,老和尚扶著墻壁,戰戰瑟瑟地去解手時,看他正在讀《韜略術》,就瞇著眼睛,脫口念了個偈子,“計從心中來,衣食口中求。”甄永信心里一驚,以為師傅對這本書已經滾瓜爛熟,剛才念叨的,就是他正在看的內容,他趕緊把眼睛潛到書里,卻找不到剛才師傅吟誦的句子,就相信師傅一定是弄錯了,剛才那兩句不在這一頁上,而是在附近的幾頁上,他趕緊跳過這頁,向后翻過幾頁,沒有,又向前翻了幾頁,也沒有,這時老和尚已經解了手,戰戰瑟瑟地回來了,看他正在書上亂翻,就又吟了兩句,“信之者死,疑之者生。”甄永信恍然覺得,這句偈子早先曾在哪里聽過,只是近來亂事太多,攪得他記不起來了。他使勁兒定了定神兒,把思緒盡量理順得整齊些,然后順著梳理整齊的思緒往回摸索,終于找到了,從前,拜徐半仙學藝時,徐半仙就曾囑咐過他:“字句使人死,經義使人活。”那會兒他根本就不懂這兩句格言的意義,只是礙于面子,不懂裝懂地應付過去了,直到今天,還是一團迷霧,現在聽見師傅又提到這句話,他不想再錯過機會了,就勢跪下,“求師傅點化。”
老和尚并沒理會他,一邊往里屋挪步,一邊隨口說道,“你的法名里就有。”甄永信跟著把自己的法名念叨了幾遍,“甄悟,甄悟。”沒發現什么,接著他把法名倒著又念道了幾遍,“悟甄,悟甄。”而后就恍然大悟,想起了“甄”和“真”的諧音,再念了幾遍,就破譯了師傅給自己取名的密碼,當他回過頭去再讀《韜略術》時,豁然發現,紙面上已非幾行枯索無味的黑體字,而是另有洞天,一個斑斕多彩的世界,甄永信一口氣把《韜略術》研讀了一遍,甚至耽誤了師傅的午膳。以后的幾天,又反復研讀了幾遍,每次研讀,都覺得是第一次研讀,是一種全新的感悟。三天之后,他就可以擺脫原著,在心里翻閱了,隨后就設想出各式各樣權術的具體情境,玄妙絕倫,連自己都能被欺騙,并不斷被自己的韜略激動得渾身發抖,急著要走出山門去試水。
游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