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把唐燕弄昏過去以后,我又開始了打坐練功起來,一運氣,覺得一股陰涼的氣息,在丹田處駐存。
心中一喜,看來,那老和尚果然沒騙我,歡喜法真的有用,碰了女人之后,反而更加有利于我的修煉。
將這股純陰之氣煉化,修為果然精進不少,哈哈,這倒是一個練武的好方法呀。
盡管我很刻意的隱瞞自己修煉氣功的事情,但很快家里的女人都知道我會武功,畢竟平時干農活只是簡單。
種那兩畝地是游刃有余,犁地根本連牛都用不上,自從我來了之后,家里的黃牛就沒事干了。
我讓柳淑珍把老黃牛賣了,然后把賣得的錢拿去還“迎娶”我入贅的欠下的債。
為了這個事情柳淑珍和唐燕心疼了好一陣子,柳淑珍是心疼家里養了十幾年的黃牛說沒就沒了。
而唐燕心疼的是,以后他的老公我要把黃牛干的活都做了,怕我累著。
但耕地這種小事在我看來都不是事,去山上砍柴,別人都是拿斧頭,我是直接把像人那么粗大的樹直接連根拔起,就跟夏國武俠小說里面的大俠一樣。
看得村民嘖嘖稱贊,驚訝不已。
唐家養有一條大黃狗,叫小牛。
自從我來了之后,這小牛跟我親熱得不得了。
我也喜歡它,天天都帶著它,很快小牛就成了我的好助手。
跟我形影不離,我睡覺的時候,它都在床邊上候著,有時候弄得唐燕都不好意思,說感覺被人偷窺了一樣。
只能要求我把小牛趕到房間門外去候著。
每次我練功時,小牛就趴在我身邊,我發覺小牛越來越厲害,越來越聰明,進步太明顯了,后來總結,可能是因為我練功的關系。
于是,每天我都要給小牛來個全身按摩,一者鍛煉我的功力,二者,給小牛淬煉筋骨,效果很明顯。
它更聰明厲害了,跑起來跟一陣風似的,叫聲震耳,全村都能聽見。
在農村,家家戶戶都養狗看家護院。
自從小牛跟我一起練功,它就成了十里八村的狗王了。
別的狗見著它,尾巴一夾,老老實實的。
如果小牛一叫,全村的狗都跟著叫,只聽一片吠聲,家家都不得安寧。
為此,不少人都找上門來,要求將小牛捂上嘴巴,但小牛能聽懂我的話,不再叫得那么大聲。
一次,村里有個光棍無賴,想把小牛偷走,結果被小牛反咬了一口。
那無賴想借此訛詐我一筆,結果小牛當著全村人的面撲上去將他撲倒,托到外邊去,嚇得那無賴連滾帶爬的跑了。
一個狗拉起一個人,就跟叼一只兔子一樣輕松,那個神奇,把看得的人都驚訝不已。
這后來,小牛可出名了,村里人見著它,都躲得遠遠的。
不過相比小牛,我的名氣就更大了,畢竟我沒來之前,小牛可沒有這樣,我來了之后種種超常人的行為,讓村里人都覺我是半仙,懂法術。
原本在村里經常被人欺負的唐寡婦家,這一下也挺直了腰板。
現在只要一說唐寡婦家,都豎起大拇指,說有一個好女婿。
柳淑珍不樂意,說什么好女婿,這就是咱唐家的兒子。
自從我入贅唐家之后,柳淑珍還真是把我當成了親生兒子一樣,所有期盼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,她對我的照顧和關愛,簡直就是無微不至的。
我稍微一點頭痛發熱或者小刮傷,都會讓她焦急和擔心,噓寒問暖,唐燕她們四姐妹之前可沒有這樣的待遇。
甚至柳淑珍對我關心超出唐燕對我的關心,有時候我自己都有錯覺,到底我入贅“嫁”的人是唐燕還是柳淑珍。
我雖然只有十七歲,但身形已經是大人了,跟二十多歲的青壯年沒有區別,可能又是那神奇的氣功的緣故。
雖相貌不出眾,但我對自己卻很滿意,畢竟我身形可是很好的,腰板筆直,肩寬腰瘦,給人一種豹子般的感覺。
這在那里可是很動人的,農村里,男人的力量是最重要的,至于長得好不好看,卻在其次了,當然,太丑了也只能打光棍了。
我這樣,在那個年代的鄉鎮都算是美男子了。
自然“嫁”到唐家,我的生活很悠閑,畢竟家里有五個女人伺候著,我只需要把那些粗重活干了就可以。
粗重活無非就是翻地砍柴,要知道這地春耕的時候,翻過播種之后,就不可能再翻,剩下砍柴這點小事,我一天砍下的柴夠家里用一個月。
所以很多時候,我都是睡覺,在村里散步,每天帶著小牛到山上打獵。
你還不說,每天都能弄一點野味回來加餐,有時候是野雞,也有野兔,山貓,還有蛇,運氣好甚至還能抓到穿山甲。
那個時候還沒有什么野生動物保護,有時候抓到好的野味不舍得吃,就拿到集市上去賣了換錢。
唐家村所在秀江灣,一帶距離龍山鎮只隔了一條江,秀江灣一帶在秀江西面,龍山鎮就在秀江東面。
唐家村在秀江邊上別的村沒什么不一樣,只能更窮,其他的村因為住的人多,還有一個小賣部什么,賣點茶油醬醋什么的。
這唐家村人少,是連個賣酒的小賣部都沒有賣,更不要說醬油茶了。
要買東西,都得等到每個月農歷的一、四、七龍山鎮趕圩日。
也就是農歷初一、初四、初七、十一、十四、十七、二十一、二十四、二十七,這幾個日子,每個鎮上都有趕圩日。
這是菓港一直保留夏國幾千年來的傳統,在夏國已經不存在了,但是菓港一直在延續,仿佛時間倒流一樣。
龍口鎮距離秀江灣一帶的村莊太遠,因此秀江灣一帶村莊趕圩,都會搭渡船到秀江對面的龍山鎮。
龍山鎮依江而建,因此碼頭是很熱鬧的地方,從碼頭上去就是龍山鎮菜市場,一旦趕圩的日子,老百姓自己挑東西出來賣。
由整個菜市場南北街一直延伸,自主形成一個大型的集市,那時的東西很齊全。
俗稱“圩”,去買東西,就叫“趕圩”。
趕圩是夏族人民幾千年延續下來的老風俗,對于老百姓來說是最有意義的事情,尤其是物質奇缺的年代,趕圩集市特別能滿足大家的需求。
以前家里的雞鴨和蔬菜,是唐燕和唐娜負責拿到鎮上趕圩的,我來了之后,入贅到唐家之后,趕圩就成了我的工作。
而且這還是我主動要求的,我是每個集都要趕的,家里的菜都要到那里去賣,再用賣菜的錢買別的東西生活用品。
趕圩也是年輕人的節日,大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,去集上展現自身的美麗,小伙子們則去那里看大姑娘。
說不定就能看到一個中意的,回家去找父母,讓人做媒,說不定就能成,很多夫妻就是這么成的。
趕圩確實很熱鬧的,在農村娛樂極不發達的這里,趕集是最大的消遣。
很多人都是不準備買東西的,只是來看個熱鬧。
集市上除了各家各戶自己種養殖的農產品,就是從夏國運過來的小商品和日用化妝品、衣服什么的。
在菓港大家都使用夏國幣交易,棉國幣根本沒有人用。
因此夏國的產品特別多,也特別好賣。
我來唐家村第一次趕圩,跟唐燕一起去的,結果沒想到我種大棚的愿望就落空了,大棚種植不是不可以搞,而是成本太貴。
就是隨便搭一個半畝的大棚,也要花上千把塊的材料,對于唐家來說,這無疑是天文數字。
要搞大棚,我還必須老老實實的種菜養雞鴨來賣才行。
但是青菜買一毛錢一斤,趕圩賣得三四塊錢根本不夠買其他的生活用品,偶爾抓得野味來賣,還能多得幾塊錢。
但這車水杯薪,很難攢夠我做大棚的錢。
就在我的生活又陷入了迷茫。
游客